中药活性物质分离筛选重点培育实验室总建筑面积2300m2,现有7个实验研究室、4个科研平台和1个智能化温室。其7个实验研究室包括模型研究室、药物筛选研究室、临床及分子机制评价研究室、中药种质资源研究室、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室、药物合成研究室、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研究室。4个科研平台包括仪器分析测试平台、新药研发平台、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平台和小动物成像技术平台,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类化合物及生物分子的测试分析和评价。智能化温室可实现对中药的培育和种源筛选等工作。研究室以流式细胞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膜片钳、小动物成像系统等大型仪器作为支撑,具备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及分离研究的能力,能够对肺动脉高压、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进行研究。可进行急性药物毒性、长期药物毒性和药物特殊毒理学的初步研究。现拟建设精神药理实验室,建成后可对具备精神神经药理学活性的化学物质进行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
该重点培育实验室拥有正、副教授13人及博士和硕士研究队伍。近年来承担国家级以及省级课题研究54项,发表SCI等学术论文200余篇,各科研成果奖70余项。该实验室已全面开放,为本校科研服务的同事,也面向社会及企业,积极对外服务。
模型研究室
分离筛选药物活性物质,其目的是为了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是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转化医学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单纯的基础性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在体内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探讨需要标准化的动物模型去支持。本实验室围绕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肺动脉高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成功建立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心肌肥厚动物模型、裸鼠的肿瘤接种等模型,从而筛选高效用的药物。
药物筛选研究室
中药成分复杂,且有药物效成分筛选是我国创新药物研究中尤为突出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我国中医药工业的发展。因此,需要现代化的筛选技术及研究平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寻找新药的方法,从而加快药物创新。高通量筛选是药物研究领域的一种创新方法,它能够筛选出难以分离纯化的天然产物和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同时,化合物样品可以做到一药多筛,以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为初筛,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模型为复筛的药物筛选体系,在不同的模型上测试其生物活性,从而增加了发现先导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概率。
临床及分子机制评价研究室
1、现有仪器设备
ABI的PCR仪、低温超速离心机、荧光倒置显微镜、细胞培养箱、酶标仪、显微成像系统等。
2、目前开展项目
1)离子通道药物对脓毒血症疾病的作用研究
2)药物对肺动脉高压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3)药物对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研究
3、可合作开展项目
1)药物对机体作用及机制研究
2)药物的毒理性研究
3)针对不同疾病制备新的药物
4、承担的项目和代表性成果
该研究室以于磊副院长为代表,女,1981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生物制药教研室主任。2004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9年进修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主要从事离子通道在心血管张力调节机制中的作用等相关药理学,以及生物制药学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教育厅课题一项,省卫生厅课题一项。200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与技术进步二等奖及省教育厅科学与技术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黑龙江省科学与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及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共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
中药种质资源研究室
1.现有实验条件
智能化温室,中药种植园,植物培养箱,质量分析仪,重金属测定仪,叶面积测定仪等仪器及设备。
2.目前开展项目
1)中药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和保存,建立种质资源圃或种子库。然后根据不同生产需求对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优良种质加以利用,从而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药效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加抗性等。
2)药用植物引种研究
用野生或外地有较为重要的药用植物来充实和丰富本地区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工作,它可以通过野生变家种和由外地栽培变本地栽培两种办法来达到,通过引种驯化,可以提高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可以保护药用植物资源,
3)土壤肥力研究
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中药材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依据拟定的土壤肥力指标,掌握不同土壤的增产潜力,揭示出它们的优点和存在的缺陷,为施肥、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基本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中药材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
4)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品种改良和创新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选育出的优良个体或品系进行无性繁殖;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个体,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3.可合作开展项目
1)药用植物优良种质筛选
2)新品种选育研究
3)大庆地区可引种药用植物的筛选
4)大庆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4. 承担的项目和代表性成果
该研究室以孙世芹教授、魏东华教授、申志英教授为代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21项;一作及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68篇,其中SCI 12篇;荣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奖、大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 先后获国家中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大庆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大庆市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哈医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哈医大“巾帼标兵”、哈医大(大庆)首届十佳教师、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此外,该研究室的魏太明副教授,陈淑欣、蒋蕾、周学刚、姜佳琦等青年教师也为研究室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室
1、现有仪器设备
多冲压片机、离心造粒机、瓶装联动线装置、中试涂布机组、软胶囊机、气流粉碎机等。
2、目前开展项目
1)缓控释(含结肠定位)制剂
用适当辅料和先进的制备工艺,开发骨架片、缓控释小丸、缓控释片等系列缓控释药物制剂,使药物的释放时间延长,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减轻因血药浓度过高引起的不良反应。微囊(粉粒)包衣技术:采用新辅料、新技术对药物进行预处理制备成适宜的粉粒、再进行包衣包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溶解性、增加稳定性、掩味,使药物提高服药顺应性、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增溶速释、提高提高生物利用度技术:采用新辅料、新技术对药物进行深入开发,使药物快速完全释放、促进药物渗透吸收,服用方便、提高疗效。其技术包括:口崩片(分散片)技术、滴丸制备技术、固体分散技术、(自)微乳技术。
2)新型骨架恒速释药、恒速吸收技术
骨架恒速释药技术制备的外用贴剂、凝胶剂、巴布剂满足实际需求。 药物新制剂的研究、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中药新剂型的开发与研究、神经损伤和功能重建的研究、肺部吸入给药的开发研究、经皮缓控释贴剂、结肠靶向制剂。
3、可合作开展项目
1)新药的开发
2)新机型的开发及剂型改造
3)药物制备工艺优选
4、承担的项目和代表性成果
目前该研究室共承担国家、省、市、院级、企业各类项目30余项,合同总经费达100余万元。先后获得新药临床批件4项,分别为瑞舒伐他汀钙胶囊(2005L03444)、伏立康唑分散片(2005L02072)、米格列奈钙胶囊(2005L04025)及瑞舒伐他汀钙分散片(2005L04479)。
目前正在开展:
1)大庆华科医药有限公司的新药开发
2)大同板蓝根的提取分离及板蓝根新剂型的开发
3)大庆天翼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药物工艺改造
该研究室以彭海生教授为代表,男,硕士研究生导师,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黑龙江省药理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缓控释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课题负责人。先后完成新药研究4项,其中盐酸舍曲林获得新药在证书,已经上市。2005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缓释、控释给药系统载药MBP肽段诱发神经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2008年9月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开展缺血心肌靶向缓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几年来共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第一作者(包括通讯作者)10余篇。获2009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名)1项;参编《组织学技术》选用教材1部,2010年3月-8月北京大学药学院进修学习,先后在2009年、2010年获哈医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及新长征火炬手称号。完成企业新药研发项目:化学药物三类新药申报3项;中药9、10类新药研究4项。打通化学合成工艺2项。发明2项,申报专利名称(申请号码)分别为:普卢利沙星合成工艺及其药用组合物(2004100371012)及一种抗病毒药用组合物(2005101252481)。
药物合成研究室
1、现有仪器设备
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TOF),旋转蒸发仪等。
2、目前开展项目
药物化学实验室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是以Tröger碱为基础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具有多种取代特性且具有刚性笼状结构的新型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双磷酸盐结构的合成,该结构是一种内源性焦磷酸盐类似物,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骨重吸收加速性疾病和肿瘤相关的骨并发症。
同时负责校区UPLC-TOF质谱的维护与使用,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内内源性物质的分析测试方法,并完成近350个样品的分析测试工作,设备运行良好,样品测试量逐年增加。
3、可合作开展项目
1)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2)抗体的制备合成与修饰
4、承担的项目和代表性成果
2013年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种子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获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资助金额5万元。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2学术论文,其中SCI索引2篇,影响因子合计达到7.84,第二作者4篇,国家专利7项。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分析研究室
1、现有仪器设备
高速逆流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膜分离设备、超临界萃取、气相色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制备纯化系统、中低压柱色谱等。
2、目前开展项目
1)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场强化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凝胶层析法、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等进行中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研究,建立高效、微量、准确、快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检测方法;开展有效成分的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制订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指纹图谱,开展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
应用现代分离提取方法,如各种柱层析、超临界流体提取等进行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同时采用各种波谱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谱,并结合化学降解、化学转化和化学沟通等方法,开展天然产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生理活性筛选研究以及药用先导化合物或活性成分的结构修饰等研究。开发新药并对其开发、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疗效的关系,寻找合成新药的方法和途径。筛选和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和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天然化合物。
3、可合作开展项目
1)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
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
4、承担的项目和代表性成果
该研究室以白玉华教授为代表,她曾主持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日本科学振兴机构联合资助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归国人员与及海外合作)项目1项、黑龙江省卫生厅项目1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1项。近几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国外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文章14篇;撰写论著1部;建设精品课程1门。连续获大庆市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励3项, 黑龙江省十二届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1项;获大庆市三八红旗手、哈尔滨医科大学巾帼模范称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